植物體內最要的三要素為氮(N)、磷(P)、鉀(K),選購肥料時應先確認肥料的登記證,再依據不同生長需求挑選適當比例的成分,肥料三要素會以數字標示,比如15-15-15,即是氮磷鉀各佔15%的平均肥。一般來說葉菜類以氮肥為主,而需要開花結果的則需要注意磷鉀肥的充足。施肥方式則大至分為基肥與追肥,栽培前於土壤施用「基肥」,種植後再依生長階段施用數次「追肥」。 肥料來源主要有化學肥和有機肥,維持健康土壤建議以有機肥為主,化學肥為輔,有時需輔以其他元素添加,例如鈣、鎂等,如遇到氣候極端或是急需快速吸收,則可選擇使用速效或是液態肥。

蔬菜種子遇水後會開始吸水,播種前浸種可大幅增加發芽的穩定。浸種時建議放置於冰箱冷藏,採低溫浸種,由於每種作物種子需要浸泡的時間不同,太短時水份尚未吸飽直播風險高,太久則可能導致缺氧壞死,作物適當的浸種時間可洽詢櫃台。
浸種後,夏季與早秋等高溫期可直接播種,須注意播種深度,並保持土壤水分穩定,避免缺水,否則將影響發芽。
冬季與早春等低溫期時,則浸種後不可直播,需經催芽,將種子用濕毛巾包裹後放入穩定溫度於28~32℃的催芽箱中,發芽後才移入田間或穴盤。

少部分蔬果種子角質層含量較高,需要破殼才有辦法吸水發芽,像苦瓜、絲瓜等,可使用剪刀、小鉗子或指甲剪等工具,在種殼上產生裂縫或開口,並避免傷害到種仁。

植物因為昆蟲等生物取食,造成生育不良進而影響外觀稱為蟲害。取食方式可能是啃咬(有食痕)或刺吸等方式,病害則是由細菌、真菌、病毒或線蟲等引起,各別的病害會造成不同的病癥。

病蟲害的發生除了考慮尋求對應的藥劑,最好先觀察與認識病蟲害發生的條件與原因,並透過作物整合管理(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),簡稱ICM,對症尋找適合的處理。有時病蟲害的問題在合理施肥、良好水份管理、增加透氣通風或輪作等方式下,可能就大幅降低發生的機率與嚴重性。

因極端氣候,使用藥劑造成傷害的風險增加,建議噴灑作物前,先小範圍噴灑觀察,避免造成植物的肥傷或藥傷。

影響植物體內以及土壤中的水份是多元而複雜的,土壤結構與成分對於水的田間容量影響甚多,而植物根部的深度、密度,土壤溫度、不同的氣候條件等,也影響彼此間的關係。
水份管理即是在如此多元的因素中,保持土壤水分在植物可有效利用的範圍內。當土壤水份低於某一限度,作物無法取得水份開始呈凋萎現象,最終無法恢復,稱為永久凋萎點,在此之前必須補充水份。而過多的土壤水分,根系可能缺氧而損傷,養分也易淋洗流失,有排水之需要。

透過改善土壤成分與結構、深化有效土層、草生栽培、覆蓋、精準給水等方式,除了增加土壤水分的穩定,也增加植物對環境變化的緩衝力!


犁底層
水田犁底層因其不透水性可保持湛水。犁底層是密實的土層,不透水也不透氣,植物根系難進入,發展限於犁底層之上,造成細根集中於土表,對溫度、水份、肥料等因素變化敏感而脆弱,沒有緩衝性。

“歸工攏”在煩惱肥不夠,但 台灣農民普遍施肥過量 。
我們總望著作物,期待快快長大,不甚滿意就加東加西,奇怪的是,可能本來很有效後來卻沒效,或是有時有效有時沒效,總之就是越來越難種。

沒有依據的施肥過量會發生什麼事情?

1.肥料普遍是酸性以及氮素,造成土壤酸化,而且越熱反應越快,全球暖化造成溫度上升。酸化土壤,施肥再多也沒用,只會更糟糕!

2.根部周邊鹽類濃度高,可能造成根部傷害無法吸收養分。

3.過量的肥料在土壤中還是會被分解,產生養分也同時消耗周邊資源,造成土壤物理性改變,變硬無孔隙、通氣差、有益微生物不易生存等,也代表著作物栽培將更為困難。

4.養分吸收不平均,彼此拮抗,以為缺,原來是有其他東西加太多。

與施肥有關的建議:
1.基肥多採用有機肥,合理施用不過量,減少化學肥料施用量以及不直接使用禽畜糞。

2.面對極端氣候,在施肥總量內增加施用葉面肥的比例。

3.合理化施肥可以降低病蟲害發生與增加作物的環境適應力。

4.根圈溫度需穩定維持於20~30℃,低於15℃或高於32℃,根系活性降低吸收不良,此刻的生理障礙不是肥不夠勿再添加肥料,避免溫度穩定後的鹽分過高無法吸收造成傷害。

5.透過深化有效土層、草生栽培、良好水分管理、透氣或覆蓋等方式穩定土溫,增加作物的健康與面對環境變化的緩衝力。

施肥習慣的改變當然需要相當的勇氣,合理化後的減量、省錢、省工,換來了田地裡的健康土壤與作物,提升作物品質也降低耕作困難,提高農夫的生活品質,是絕對值得認識與嘗試的。

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o improve user experience.
By clicking agree you consent to all cookies in accordance with our Privacy Policy.